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市场再次传来令人瞩目的消息:全年承保亏损达到57亿元,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新能源车险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引发了行业内外对新能源车险未来发展的广泛讨论,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一亏损现象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路径和未来展望。
亏损原因分析
1、维修成本高昂
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的首要原因是维修成本的高昂,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一体化程度较高,智能设备和配件局部损坏通常需要成套维修更换,这大大增加了维修成本,多数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采用维修授权模式,不同企业维修体系之间相对封闭,社会化程度较低,导致零配件和维修工时价格偏高,据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研究,40.74%的新能源样本车型可维修性评级为“较差”,而燃油车这一比例仅为27.08%。
2、出险率较高
新能源汽车凭借低使用能源成本优势,成为营运类车辆的优先选择,2024年,新能源汽车中营运车占比较燃油车高10个百分点,使用强度偏大,新能源车主相对年轻,35岁以下车主占比较燃油车高14个百分点,车主驾龄相对较短,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新能源车出险率较高,新能源汽车提速快、噪音小,行驶过程中外界不易察觉,也增加了出险风险。
3、车险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
部分新能源车在投保时存在价格与车辆使用性质错配的问题,兼职网约车按家用车投保、兼职营运货车按非营运货车投保等情况时有发生,由于非营运车辆保险平均价格仅为营运车辆的一半左右,这种错配导致保费充足度不够,进而推高了赔付率。
4、车险价格与车辆风险不匹配
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短、车型迭代快,保险数据积累不足,导致基准费率存在偏差,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0.65,1.35],与燃油车自主定价系数范围[0.5,1.5]相比,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受限,不能充分反映车辆的真实风险水平。
未来展望与解决路径
面对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的严峻现实,行业内外需要共同努力,探索解决路径,推动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1、降低维修成本
通过产业链合作,推动降低新能源车维修成本,这包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优化车辆设计制造,减少维修难度和费用。
2、优化车险定价
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维修项目工时等因素,及时优化保险车型分级等级,推动其与商业车险保费相挂钩,合理优化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使保费更能反映车辆的真实风险水平。
3、加强跨行业数据共享
推动跨行业沟通与数据共享,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加速数字化转型,通过共享车辆使用性质、驾驶行为等数据,帮助保险公司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实现风险与保费的精准匹配。
4、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
加强驾驶安全风险教育,引导新能源车主培养良好的用车习惯,降低事故发生率,鼓励保险公司提供风险减量服务,通过车联网等技术实现风险的早识别、早预防、早管理。
5、政策支持与监管引导
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出台针对新能源车险的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承保新能源车险,加强对新能源车险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2024年我国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的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这一挑战,行业内外需要携手合作,从降低维修成本、优化车险定价、加强数据共享、引导消费者行为以及政策支持与监管引导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推动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确保新能源车险市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